|
楼主 |
发表于 2006-4-15 19:48:14
|
显示全部楼层
爵位官职说明
[丞相府]
丞相(正一品):
战国时始置,为百官之长。东汉不设丞相,建安十三年(208)复置,曹操自任丞相。“丞”与“承”相通,“丞相”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。
丞相长史(正三品):
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。
[太尉府]
太 尉(从一品):
汉武帝(刘彻)废太尉设大司马,光武帝(刘秀)又废大司马为太尉,故大司马即太尉,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,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。东汉时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。
[御史府]
御史大夫(从一品):
掌管弹劾、纠察的官员,其位仅次于丞相。
御史中丞(正三品):
御史大夫的副手。
[太常府]
太常(从二品):
秦时称奉常,汉景帝中元六年(公元前144年)更名为太常,掌管礼乐社稷、宗庙礼仪。其属官有太史、太祝、太宰、太药、太医(为百官治病)、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。九卿之一。
主簿(从三品):
汉始置,掌管文书簿笈,司空、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。
[廷尉府]
廷尉(正二品):
秦时始置,汉景帝更名为大理,自后或称廷尉,或称大理。廷尉掌管刑法狱讼,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。“廷”字系直、平之义,治狱贵直而平,故以为号。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、大理平、大理监,成为廷尉三官。九卿之一。
[司农府]
大司农(正二品):
秦时称治粟内史,景帝改称太农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更名为大司农。魏初设大农,文帝(曹丕)黄初二年(221年)改称大司农,蜀、吴亦各有大司农。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、钱谷、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,而到了三国时期,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。九卿之一。
少府(正三品):
秦和两汉均设少府,王莽称共工,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。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,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。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、墨、笔等物的守宫令、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、掌管衣物的御府令、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。九卿之一。
[鸿胪府]
大鸿胪(正二品):
秦时称典客,汉初称大行令,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,掌管接待宾客之事。九卿之一。
[太史府]
太史(正二品):修订国史。
[将军府]
大将军(从一品):国家军事最高长官。
骠骑将军(正三品):
车骑将军(正三品):
征西将军(正三品):
征东将军(正三品):
武威将军(从三品):
荡寇将军(从三品):
牙门将(正五品):
人数不限。无俸禄、无职务、无职权(三无官职,基本属于候补官员)
太守(正四品):
守备地方城池的行政长官,可有其他官员兼职,也可直接从牙门将中提拔。
[ Last edited by 狂乱隐者 on 2006-4-15 at 11:50 ] |
|